OpenAI 董事长:AI 就像互联网1999泡沫

AI资讯 12小时前 硕雀
4 0

OpenAI 董事长布莱特·泰勒(Bret Taylor)在 2025 年多次公开表示,当前的人工智能热潮与 1999 年的互联网(dot‑com)泡沫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认为:

  1. 泡沫的本质相似
    • 过度兴奋与高估值AI 初创企业往往“只有三个人和一个想法”就能获得上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远超实际产品落地能力,这与 90 年代末互联网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疯狂投机极为相似。
    • 风险与收益并存:泰勒指出,泡沫会导致“很多人会损失惨重”,但同时也会孕育出“改变经济的巨头”。这与当年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但最终出现亚马逊、谷歌等巨头的历史进程相呼应。
  2. 长期价值的可能性
    • 技术变革的深远影响:即便泡沫破裂,互联网最终仍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石。泰勒认为 AI 也会产生类似的“巨大经济价值”,尤其在企业级应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层面已经显现出价值。
    • 产业生态的逐步成熟:随着 AI 研发成本、算力投入(如 Nvidia 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以及企业对 AI 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行业正从“概念炒作”向“落地应用”转变,这为后期的价值兑现提供了支撑。
  3. 与互联网泡沫的区别
    • 技术成熟度:互联网在 1990‑2000 年间仍处于早期网络协议和浏览器的普及阶段,而当下的生成式 AI 已经在自然语言、图像、代码等多模态任务上实现了可商用的产品(如 ChatGPTCopilot),技术成熟度更高。
    • 资本结构与监管环境:AI 产业的资本规模更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公司(OpenAI、Google、Microsoft、Nvidia),而互联网泡沫时期资本分散在数千家小公司;此外,各国对 AI 的监管、数据安全和伦理审查正在逐步形成,可能抑制极端投机行为。
    • 产业链深度:AI 需要算力、数据、算法三大要素的深度耦合,形成了硬件(GPU/TPU)、云服务、模型研发等多层次的产业链,这比单纯的互联网内容平台更为复杂,也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空间。
  4. 风险提示
    • 估值泡沫仍在:即使技术前景乐观,当前大量估值远高于实际收入的 AI 初创公司仍可能在资本市场出现“血亏”。泰勒本人也提醒“很多人会因此损失大量资金”,这与 1999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大量公司倒闭的情形相似。
    • 市场情绪波动:AI 的媒体热度和资本热情极易受到单一技术突破或监管政策的影响,短期内可能出现剧烈的价格波动。

综合评价

  • 相似点:两者都表现出“技术驱动+资本狂热+估值脱离基本面”的特征,且都可能在泡沫破裂后留下少数真正改变世界的公司。
  • 不同点:AI 的技术成熟度更高、产业链更完整、监管环境更趋严谨,这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 前景判断:如果市场能够在泡沫阶段逐步筛选出具备真实商业化能力的企业,AI 有望复制互联网的“从泡沫到基石”的路径;但若资本继续盲目追高、监管滞后,短期内仍可能出现大幅回调,导致大量投资者受损。

因此,泰勒将 AI 与 1999 年互联网泡沫相类比的观点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两者在泡沫形成机制上高度相似,但技术成熟度、产业链深度和监管环境的差异可能决定 AI 泡沫的最终形态更倾向于在经历调整后形成更为稳固的产业基础,而非单纯的“泡沫破裂”。这既提醒投资者保持理性,也暗示行业仍具备长期价值创造的潜力。

原文更加精彩,完整访谈https://www.theverge.com/decoder-podcast-with-nilay-patel/773904/sierra-ceo-bret-taylor-ai-agents-openai-bubble-interview

来源:www.aiug.cn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