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华大学概况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海淀区双清路30号,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的国家“双一流”A类高校,先后入选“985工程”“211工程”和C9高校联盟。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 20,2024 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居首。
学校设有 22 个学院、59 个系,覆盖 12 大学科门类,拥有 64 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50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 2025 年,在校生总数超过 45 000 人,其中本科生约 15 200 人,硕士、博士研究生约 3 0000 人。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历经百余年发展,已培养出 30 万余名优秀人才,形成了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完整学术体系。
二、人工智能专业概览
内容 | 说明 |
---|---|
专业定位 | 人工智能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一级学科,涵盖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等多个方向,强调“AI + X”交叉创新。 |
学院/平台 | 2024 年 4 月成立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简称“学院AI”),院长为图灵奖得主、院士姚期智,聚焦 AI 核心基础理论、底层架构以及 AI + X 应用。 |
本科培养 | 计算机系、交叉信息研究院、软件学院、自动化系等均设有 AI 相关课程。学生可选择“人工智能学堂班”“智班”等项目,实行“广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提供 AI 核心课程、跨学科选修以及 AI 辅修/证书项目(约 38 门通识课程)。2025 年学校计划扩招约 150 名本科生,重点培养 AI 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
研究生培养 | 硕士/博士项目依托电子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集成电路学院等学科优势,设有 AI 方向的学位点,并与华为、腾讯、商汤等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提供行业导师、共建课程和项目实践。 |
科研平台 | 早在 2018 年,清华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随后在 2024 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形成“人工智能研究院+学院+实验室”三位一体的科研格局。学院聚焦大模型、类脑智能、智能控制、机器人系统等前沿方向,已在 AI 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 |
教学资源 | 已有 200 多门课程实现 AI 赋能(智能助教、智能批改等),建设多个学科知识引擎和垂直模型,形成完整的 AI 通识课程体系,支持学生在 AI 基础、算法、应用等方面系统学习。 |
三、学术与科研优势
- 顶尖师资:姚期智院士(图灵奖得主)领衔人工智能学院,汇聚多位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际知名学者。
- 国家级平台:依托清华深研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 AI 基础理论、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领域拥有国家级科研项目。
- 产学研协同:与华为、腾讯、商汤、平安科技等企业共建 10 余个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项目和就业通道。
- 国际影响:在 CSRankings 2025 年人工智能分支排名世界第一,连续多年在国际 AI 大会(如 AAAI、NeurIPS)设立专题分会,吸引全球顶尖学者交流。
四、教育培养模式与特色
- 分层次培养:前两年夯实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基础,后两年根据兴趣进入 AI 核心、算法、系统或交叉应用方向进行深度学习。
- 交叉创新:通过“AI + X”课程体系(如 AI + 医学、AI + 金融、AI + 城市交通),鼓励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实现技术落地。
- 实践驱动:AI 赋能教学平台提供智能助教、智能批改、学生成长助手等功能,超过 200 门课程已实现 AI 辅助教学,提升学习效率和科研实践能力。
- 国际化视野:学院定期邀请国际 AI 领军人物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国际 AI 竞赛和交流项目,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五、发展前景与资源
- 国家战略契合: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与国家“新基建”“数字中国”战略高度吻合,得到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
- 人才需求旺盛:随着 AI 在制造、医疗、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渗透,清华 AI 人才培养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毕业生在国内外顶尖企业和科研机构具备强竞争力。
- 持续投入:学校计划在 2025‑2027 年间进一步扩大 AI 相关实验室规模,新增 AI 交叉书院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 AI 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双轮驱动。
总结:清华大学凭借百年历史、综合实力和国家重点支持,已发展成为国内外 AI 领域的领军高校。其人工智能专业通过学院、研究院、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布局,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兼具理论深度、交叉创新和产业实践,为国家 AI 战略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