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查处首例 AI 虚假广告案概述
2025 年 6 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在一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并查处了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冒充央视主持人进行虚假宣传的广告案件。涉案公司通过 AI 合成技术,将央视知名主持人 李梓萌 的形象和声音植入直播间,向观众推销标称为 “深海多烯鱼油” 的保健产品,并声称该产品能够治疗手麻脚麻、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多种疾病。
1. 违规行为的具体表现
违规要点 | 细节描述 |
---|---|
冒充名人形象 | 利用 AI 生成技术剪辑并合成李梓萌主持人的视频与口播,制造出主持人亲自推荐的假象 |
虚假功效宣传 | 在广告中宣称深海鱼油具有治疗手麻、头晕、四肢乏力等医疗功效,实际上该产品仅为普通食品(糖果类),不具备任何治疗作用 |
误导消费 | 该账号拥有约 88 万粉丝,具备较强的欺骗性,导致大量消费者误信并可能产生购买行为 |
未标识 AI 生成 | 广告未按照《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对 AI 合成内容进行标识,违反信息透明原则 |
2. 使用的 AI 技术
- 深度合成(DeepFake):通过 AI 视频合成技术,将主持人的面部表情、语音与预设的广告文案进行无缝拼接,使观众难以辨别真假。
- 自动化口播生成:利用语音合成模型生成主持人风格的解说词,配合剪辑后的视频发布在直播平台和短视频账号上。
这些技术的成熟让广告主能够低成本、快速地制造“名人代言”效果,却也带来了监管难题。
3. 监管部门的行动与处罚
- 调查取证: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该账号的发布内容、粉丝数据、AI 合成痕迹等进行技术鉴定,确认侵权事实。
- 行政处罚:对涉案公司处以 20 万元罚款,并责令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下架相关广告、删除违规视频。
- 宣传教育:监管部门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通报,提醒企业和消费者:普通食品不得宣传医疗功效,使用 AI 生成内容必须标识真实身份,发现违规可拨打 12315 投诉。
4. 案件的意义与影响
- 监管“亮剑”:这是北京市场监管系统首次依据《广告法》对 AI 冒用名人形象的虚假广告进行查处,标志着对新兴技术的监管进入实操阶段。
- 行业警示:案例提醒广告主在使用 AI 创作内容时必须遵守《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和声誉风险。
- 平台责任:监管部门呼吁短视频、直播平台加强 AI 内容审核,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未标识的 AI 合成广告进行下架或风险提示。
- 消费者防范:提醒公众在看到“名人代言”或“医学功效”宣传时,要核实信息来源,尤其是涉及健康的保健品,切勿轻信未经验证的广告。
5. 小结
北京首例 AI 虚假广告案展示了 AI 技术在广告领域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提升了内容创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虚假宣传提供了新手段。通过本次查处,监管部门明确了对 AI 生成虚假广告的法律红线,为后续行业自律和技术治理提供了案例参考,也为消费者树立了辨别风险的警示。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