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 Latent Diffusion
Latent Diffusion(简称 LDM)是一类 在压缩的潜在空间(latent space)中进行扩散过程 的生成模型。它先用 预训练的自动编码器(如 VAE) 将高维图像压缩为低维潜在表示,然后在该潜在空间上执行 噪声的逐步添加(前向扩散)与去噪(逆向扩散),学习一个噪声预测网络(通常是 UNet)来恢复原始潜在向量,最后通过解码器将潜在向量映射回像素图像。相较于直接在像素空间做扩散,潜在空间的维度更低,计算和显存需求大幅下降,同时仍能保持高质量的生成效果。
2. 基本组成与工作流程
| 组件 | 作用 | 关键技术 |
|---|---|---|
| 编码器(Encoder) | 将原始图像压缩为潜在向量 z,保留语义信息、去除高频细节 | VAE、KL‑或对抗式压缩、最近的 DINOv3 特征编码(SVG) |
| 潜在扩散模型(Latent Diffusion Model) | 在 z 上执行扩散: 前向: z_t = √α_t·z_0 + √(1‑α_t)·ε逆向:UNet 预测噪声 ε_θ(z_t, t, cond) 并去噪 |
采用噪声预测损失 L_DDPMS = E[‖ε‑ε_θ‖²],可加入时间权重 λ(t) |
| 条件编码器(Condition Encoder) | 将文本、掩码、边界框等外部信息映射为向量,供 UNet 通过 跨注意力(cross‑attention) 融合,实现 文本‑图像、图像‑图像等多模态控制 | |
| 解码器(Decoder) | 将去噪后的潜在向量恢复为高分辨率图像 | 与编码器对称的逆向网络,常使用卷积或逆卷积结构 |
训练过程
- 前向扩散:对编码得到的潜在向量
z_0按时间步 t 添加高斯噪声得到z_t。 - 噪声预测:UNet 接收
z_t、时间嵌入 t 与条件信息,输出噪声估计ε_θ。 - 损失优化:最小化噪声预测误差(DDPM 损失),可加入 classifier‑free guidance、条件权重 等技巧提升可控性。
3. 关键优势
| 优势 | 说明 |
|---|---|
| 计算效率 | 在潜在空间(通常 1/8-1/16 原始分辨率)进行扩散,训练/推理显存需求下降 5‑10 倍,GPU 天数大幅缩减 |
| 生成质量 | 通过在语义丰富的潜在空间建模,能够保持细节与全局一致性,已在 Stable Diffusion、Stable Diffusion 2.x 等模型中实现业界领先的图像质量 |
| 多模态条件 | 跨注意力机制让模型轻松接受文本、掩码、深度图、3D 结构等多种条件,实现 文本‑图像、图像‑图像编辑、超分辨率、图像修复 等多任务统一框架 |
| 可扩展性 | 潜在空间可以与大规模视觉语言模型(如 CLIP、DINOv3)对齐,进一步提升语义控制与跨模态迁移能力 |
4. 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2023‑2025)
| 时间 | 重要里程碑 | 亮点 |
|---|---|---|
| 2021 | Rombach 等提出原始 LDM(使用 VAE 编码) | 开创在潜在空间做扩散的思路,显著降低资源需求 |
| 2022‑2023 | Stable Diffusion 系列(开源、文本‑图像) Mask‑based Diffusion、DiT(Diffusion Transformer) |
引入跨注意力、Transformer 结构,提升分辨率与可控性 |
| 2024 | 多模态 LDM(融合文本、音频、3D) Flow‑matching 与连续时间采样(加速少步采样) |
通过流匹配实现更快的推理,扩展到视频、3D 场景 |
| 2025 | SVG(Self‑supervised Visual Generation):直接在 DINOv3 语义特征空间上做扩散,抛弃 VAE,加入轻量残差编码器补细节,实现 更快训练、更少采样步、统一视觉表示 Latent Discrete Diffusion Models (LDDM):将离散掩码扩散与连续潜在扩散结合,提升对类别结构的建模能力 |
通过更具语义分离性的特征空间提升生成效率与质量;探索离散‑连续混合扩散以适配语言/分子等非连续数据 |
| 2025‑展望 | 自动编码器改进(感知‑对抗训练) 更少步采样策略(非马尔可夫、连续时间) 跨域迁移(音频、分子、地理等) |
仍在探索压缩‑生成的最佳平衡、加速推理以及跨模态通用潜在空间 |
5. 典型应用场景
| 场景 | 说明 |
|---|---|
| 文本‑图像生成 | Stable Diffusion、Stable Diffusion 2.x 等已广泛用于艺术创作、广告、原型设计等 |
| 图像编辑 & Inpainting | 通过条件掩码或文本指令实现局部修复、风格迁移、对象替换等 |
| 超分辨率(SR) | 在潜在空间上先放大再解码,兼顾细节恢复与计算效率 |
| 视频生成 | 将时间维度视为额外条件,结合 CogVideoX、LTX‑Video 等模型实现短时视频合成 |
| 3D/点云生成 | 将 3D 结构编码为潜在向量,配合跨注意力实现文本‑3D 生成、形状编辑等 |
| 跨模态检索 & 零样本学习 | 统一的潜在空间可直接用于图像‑文本检索、零样本分类等任务 |
6. 当前局限与未来方向
- 自动编码器质量:VAE 或其他压缩器仍会丢失细粒度信息,导致生成细节缺失。研究正聚焦 感知‑对抗训练 以提升重建 fidelity。
- 采样速度:虽然已有 few‑step、flow‑matching 等加速方案,但在高分辨率(≥1024×1024)仍需数十步才能达到最佳质量。
- 潜在空间正则化:如何在保持 语义分离 的同时兼顾 信息完整性 是关键,VQ‑vs‑KL、对比学习等方向仍在探索。
- 跨域迁移:将 LDM 扩展到 音频、分子、地理时空数据 需要针对不同数据结构设计专属编码器与噪声模型。
- 统一视觉‑语言表示:SVG 等基于 自监督视觉特征 的 LDM 已展示统一感知与生成的潜力,未来可能与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实现更自然的多模态交互。
7. 小结
Latent Diffusion 通过在低维、语义丰富的潜在空间进行扩散,成功解决了传统像素级扩散模型的 高算力、显存瓶颈,并在 文本‑图像、图像编辑、超分辨率、视频生成 等多场景取得了业界领先的生成质量。自 2021 年首次提出以来,模型结构、潜在特征、采样算法以及跨模态条件均在快速迭代,2025 年的 SVG 与 LDDM 等新框架进一步提升了 训练效率、少步采样 与 统一视觉表示 的能力。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 更高效的编码器、加速采样、跨域通用潜在空间,有望把生成式 AI 推向更广阔的应用边界。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