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irect3D‑S2

Direct3D‑S2 简介

Direct3D‑S2 是由南京大学、DreamTech、复旦大学和牛津大学联合研发的 大规模稀疏体积 3D 生成框架。它通过创新的 空间稀疏注意力Spatial Sparse Attention,SSA)‍ 机制,实现了在极高分辨率(最高 1024³)下的高质量 3D 模型生成,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和显存开销,使得仅用 8 张 A100 GPU 就能完成训练,显著低于传统方法对数十甚至上百张 GPU 的需求。


1. 背景与研发团队

  • 研发单位:南京大学、DreamTech、复旦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所高校与企业合作。
  • 发布时间:2025 年中期,已在 HuggingFace 3D Modeling 趋势榜上位列前列,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2. 核心技术创新

技术 作用 关键优势
空间稀疏注意力(SSA) 对稀疏体积数据进行局部窗口特征提取与全局信息聚合 计算效率提升 3.9×(前向)/9.6×(反向),显存占用大幅下降
稀疏 SDF 变分自编码器(SS‑VAE 统一稀疏体素在输入、潜在、输出阶段的表示 支持多分辨率训练,保持体素稀疏结构一致性
稀疏 Diffusion Transformer(SS‑DiT 基于扩散模型的 3D 生成核心网络 在稀疏体积上实现高效推理,生成细节更丰富
统一稀疏体积格式 编码‑解码全链路使用同一稀疏体素表示 降低数据转换开销,提升整体流水线效率

3. 系统架构概览

  1. 输入层:接受图像或文本条件,映射为稀疏体素特征。
  2. 编码器(SS‑VAE)‍:将稀疏体素压缩为潜在表示。
  3. 生成器(SS‑DiT + SSA)‍:在潜在空间进行扩散迭代,逐步恢复高分辨率 3D 结构。
  4. 解码器(SS‑VAE)‍:将潜在表示解码为稀疏 SDF 体积,最终输出网格或点云

该架构实现了 端到端稀疏体积训练,避免了传统密集体素的高算力瓶颈。

4. 训练与推理效率

  • 训练成本:仅需 8 张 A100 GPU(约 8 块 GPU)即可在公开数据集上完成 1024³ 分辨率的训练;相比传统方法需 32‑64 张 GPU 的规模,成本降低约 75%。
  • 推理速度:前向加速约 3.9 倍,反向传播加速约 9.6 倍,显著提升实时或交互式生成的可行性。
  • 显存占用:稀疏体积表示使显存需求保持在可接受范围,适配中等规模算力平台。

5. 生成质量与分辨率

  • 分辨率:支持 1024³ 超高分辨率体素,细节表现接近影视级别。
  • 质量评估:在几何精度、表面光滑度、纹理细节等指标上全面超越现有开源和多数闭源模型,盲测评分最高。
  • 条件生成:可基于单张图像实现图像‑到‑3D 的条件生成,提供 Gradio 演示页面供用户交互。

6. 开源与使用

  • 论文:https://arxiv.org/pdf/2505.17412
  • 主页:https://www.neural4d.com/research/direct3d-s2/
  • 代码:https://github.com/DreamTechAI/Direct3D-S2
  • 试用:https://huggingface.co/spaces/wushuang98/Direct3D-S2-v1.0-demo
  • 代码托管GitHub(MIT License)公开全部源码、模型权重及使用文档,支持直接克隆到 ComfyUI、Custom Nodes 等平台。
  • 安装指南:提供一步步的依赖安装、模型下载与推理脚本,适合科研与商业落地。
  • 社区生态:已有多个第三方插件(如 ComfyUI‑Direct3D‑S2)集成,便于在现有工作流中快速使用。

7. 典型应用场景

  • 游戏与虚拟现实:快速生成高细节的场景模型、角色资产。
  • 影视特效:生成符合电影级别的 3D 形体与道具。
  • 工业设计与 3D 打印:从概念草图直接得到可制造的高分辨率模型。
  • 教育与科研:提供低成本的 3D 数据生成平台,支持实验与教学。

8. 发展前景与意义

Direct3D‑S2 的出现标志着 “开源+高效+高质量” 的 3D 生成新范式。它不仅降低了进入门槛,让中小团队也能进行大规模 3D 内容创作,还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 3DAI 领域的创新实力。随着硬件成本进一步下降和模型生态的丰富,预计该技术将在游戏、影视、AR/VR、数字孪生等多个行业得到更广泛的落地应用。


小结
Direct3D‑S2 通过稀疏体积表示和空间稀疏注意力,实现了高分辨率 3D 生成的计算效率和质量双突破,且以开源形式面向全球社区发布,为 3D 内容生产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技术基石。

来源:www.aiug.cn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