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是一种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的国际标准文件格式(ISO 12052),主要用于存储、传输和处理医学影像及相关信息。以下是其核心特点的归纳:
一、核心定义与作用
- 医学影像专用格式
 DICOM是医疗设备(CT、MRI、超声、X光等)生成的标准电子影像格式,包含图像像素数据及丰富的元数据(如患者信息、设备参数、检查序列等)。
- 超越传统胶片的价值
 相比打印胶片,DICOM文件保存了完整的原始影像序列(如一次CT检查可达900余张图像),避免信息遗漏,支持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减少误诊。
二、技术结构解析
DICOM文件由文件头(Header) 和 数据集(Dataset) 构成:
- 
文件头(128字节) 
- 
数据集(核心数据元素) - 数据元素(Data Element):基本存储单元,按顺序排列。
- 每组元素包含4部分:
- Tag标签(32位):标识数据类型(如(0010,0010)=患者姓名,(7FE0,0010)=像素数据)。
- VR(值表示法):定义数据类型(27种,如LO字符串、IS数字)。
- VL(值长度):数据占用的字节数。
- Value域:实际存储的数据值。
 
- Tag标签(32位):标识数据类型(如
 
三、关键特性
- 
多层级信息整合 - Patient层:患者姓名、性别等个人信息。
- Study层:单次检查的全局参数。
- Series层:同一检查中的不同扫描序列。
- Image层:单张图像的具体参数(分辨率、窗宽等)。
 
- 
跨平台互通性 
 确保不同厂商设备(GE、西门子等)和医院系统(PACS/HIS/LIS)间无缝传输数据。
四、实际应用场景
五、文件使用须知
- 扩展名:.dcm(常见)或无扩展名。
- 打开方式:需专业软件(如DICOM Viewer、GIMP插件),普通图片工具无法解析。
- 兼容性问题:版本或VR类型不匹配可能导致读取失败,需更新工具或转换格式。
提示:DICOM标准仍在持续演进(当前主流版本DICOM 3.0),详细信息可参考国际标准化文档或开源库(如DCMTK、pydicom)。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