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策略(Target Policy)概念概述
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RL)中,策略(policy)是智能体(agent)在每个状态(state)下选择动作(action)的概率分布,用符号 π 表示。目标策略指的是学习过程最终希望优化或评估的策略,即智能体在训练完成后真正用于决策的策略。它与行为策略(Behavior Policy)的区别在于:
| 项目 | 行为策略(Behavior Policy) | 目标策略(Target Policy) |
|---|---|---|
| 作用 | 与环境交互、产生经验数据(state‑action‑reward‑next‑state) | 依据这些经验数据进行学习、更新,最终用于实际决策的策略 |
| 是否相同 | 在 on‑policy 方法中,两者相同(如 SARSA、A2C) | 在 off‑policy 方法中,两者不同(如 Q‑learning、DQN、DDPG) |
| 典型算法 | SARSA 中的 ε‑贪婪策略即为目标策略,同时也是行为策略 | DQN 中的 ε‑贪婪行为策略用于采样,目标策略则是通过 Bellman 方程学习得到的最优策略π* |
1. 目标策略的核心作用
- 学习目标:强化学习的目标是找到一个能够最大化长期累计奖励(return)的策略π*。目标策略正是这一路径的“终点”。
- 更新依据:在离线(off‑policy)学习中,目标策略的参数通过经验回放池(replay buffer)中的历史数据进行梯度更新,行为策略只负责采样多样化数据。
- 策略评估:在策略评估(policy evaluation)阶段,使用目标策略来计算状态价值函数 Vπ(s) 或动作价值函数 Qπ(s,a),从而衡量策略的好坏。
2. 与行为策略的关系
- On‑policy 方法:行为策略 = 目标策略。智能体每一步都使用当前策略产生数据,然后立即用这些数据更新同一策略。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是难以充分利用历史经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 Off‑policy 方法:行为策略 ≠ 目标策略。行为策略可以更具探索性(如高 ε 的 ε‑贪婪或随机策略),而目标策略则专注于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优化。这样可以实现经验重用、多任务学习以及离线学习等优势。
3. 目标策略的实现形式
- 值函数方法(如 Q‑learning、DQN)
- 目标策略通过 贪婪策略(π(s)=argmaxₐ Q(s,a))实现,即在每个状态选择价值最高的动作。
- 策略梯度方法(如 REINFORCE、PPO)
- 目标策略直接参数化为概率分布 πθ(a|s),通过最大化期望奖励的梯度 ∇θ E[ R · log πθ(a|s) ] 来更新。
- Actor‑Critic 结构
- Actor(目标策略)负责生成动作;Critic(价值函数)为 Actor 提供梯度信号。两者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网络结构,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4. 目标网络(Target Network)概念(常见于 DQN 系列)
在深度 Q‑学习中,为了提升数值稳定性,会维护一个 目标网络(target network),它是目标策略的一个“慢更新”副本。每隔固定步数将当前网络参数复制到目标网络,从而避免在同一批次数据上产生剧烈的 Q 值波动。
5. 示例:SARSA 与 Q‑learning 的目标策略差异
- SARSA(on‑policy):目标策略是 ε‑贪婪策略,行为策略与目标策略相同,更新公式使用实际执行的下一个动作 a′(即 (s,a,r,s′,a′))。
- Q‑learning(off‑policy):目标策略是 贪婪策略(不依赖 ε),行为策略仍可使用 ε‑贪婪进行探索,更新时使用 maxₐ′ Q(s′,a′) 近似目标价值。
6. 小结
- 目标策略是强化学习中最终要优化的策略,决定智能体在实际环境中的行为。
- 它可以与行为策略相同(on‑policy)或不同(off‑policy),后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历史经验、实现离线学习。
- 在不同算法框架下,目标策略的实现方式各异:值函数方法通过贪婪选择实现,策略梯度方法直接对概率分布进行优化,Actor‑Critic 结构则将两者结合。
通过明确区分行为策略与目标策略,研究者能够设计更高效、更加稳健的强化学习算法,实现从探索到利用的平衡。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