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束调整(Bundle Adjustment,BA)

束调整Bundle Adjustment,BA)概述

束调整是一种在多视图几何(Computer Vision摄影测量、遥感等)中用于联合优化相机参数和三维点坐标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把每个三维特征点通过多张图像投射出的光线视作“一束光束”,通过对这些光束的位置、方向以及对应的像素观测误差进行整体调整,使得所有重投影误差最小化,从而得到相机姿态、内参以及场景点的最优估计。


1. 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 起源:最早由19世纪的大地测量学提出,用于大规模三角测量的误差平差;20世纪中期随摄影测量学的兴起被引入,称为 Bundle Adjustment
  • 计算机视觉:进入21世纪后,随着SLAMSfM(Structure‑from‑Motion)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束调整成为后端优化的核心工具,被广泛用于相机位姿与稠密点云的精细校正。

2. 数学模型

束调整的目标是最小化所有观测的误差平方和,该问题是一个稀疏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常用 Gauss‑NewtonLevenberg‑Marquardt(LM) 等迭代求解器进行优化。


3. 关键算法与实现

步骤 说明
初始化 通过两视图三角化、PnP、全局姿态估计等方法得到粗略的相机位姿和点坐标。
构建稀疏雅可比矩阵 每个观测只涉及对应相机和点,形成块稀疏结构,便于高效求解。
线性化 & 求解 对误差函数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到线性方程组;使用 Schur 消元 或 稀疏 Cholesky 等技术求解。
迭代更新 采用 LM(在 Gauss‑Newton 与梯度下降之间自适应)或 Dog‑leg 等策略更新参数,直至误差收敛。
后处理 可加入 控制点(GCP)相机畸变模型尺度约束 等提升精度。

常用开源实现包括 Ceres Solverg2oCOLMAPOpenMVGOpenCV 中的 solvePnP + BA 接口等。


4. 应用场景

  1. 三维重建(SfM):从无序图像集合恢复稠密点云和相机轨迹。
  2. 视觉 SLAM:在机器人或 AR/VR 系统中对关键帧和路标进行全局优化,提高定位精度。
  3. 遥感与航空摄影测量:对卫星或无人机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
  4. 多视图立体匹配:在医学成像、工业检测等领域提升配准质量。

5. 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全局一致性:一次性联合优化所有视图,避免局部误差累积
    • 稀疏结构:利用块稀疏性实现大规模问题的高效求解。
    • 灵活扩展:可加入相机内参、畸变、时间同步、IMU 约束等多模态信息。
  • 挑战
    • 初值依赖:若初始姿态误差过大,迭代可能陷入局部极小。
    • 计算成本:大规模(上千张图像、上万点)时仍需高效的并行/硬件加速方案。
    • 数值稳定性:稀疏矩阵求解过程对奇异值、尺度不一致敏感,需要合适的正则化或尺度约束。

6. 发展趋势

  • 大规模分布式 BA:利用 GPU分布式计算框架实现上亿特征点的实时优化。
  • 鲁棒损失函数:引入 Huber、Cauchy 等鲁棒核抑制错误匹配的影响。
  • 融合多传感器:将 LiDAR、IMU、GPS 等信息统一进 BA 框架,实现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总结:束调整是通过最小化重投影误差,对相机参数和三维点坐标进行全局联合优化的核心技术。它起源于大地测量学,已成为现代计算机视觉、遥感测绘和机器人定位不可或缺的数学工具。通过高效的稀疏求解和鲁棒的迭代算法,束调整能够在大规模、多视角数据中实现高精度的几何校正和三维重建。

来源:www.aiug.cn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