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图优化

图优化Graph Optimization)概述

1. 什么是图优化

图优化是一种利用图结构(由顶点 Vertex 和边 Edge 组成)来表达变量之间约束,并通过数值优化方法求解最小化误差的技术。顶点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如机器人位姿、相机姿态、网络节点状态),边则对应观测或约束(如里程计测量、视觉特征匹配、网络流量),目标是使所有边的误差在整体上最小化,从而得到最优的参数估计

2. 基本原理

  1. 构建图模型
    • 顶点(Vertex):每个顶点对应一个未知变量。
    • 边(Edge):每条边携带一个误差函数  以及相应的协方差信息,用来约束相连顶点之间的关系。
  2. 误差函数:通常采用平方误差形式 ,整个图的目标函数为所有边误差的加权和。
  3. 求解过程:对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使用迭代优化算法(如高斯-牛顿 (GN)、Levenberg‑Marquardt (LM) 或 Dog‑Leg),在每一步计算雅可比矩阵和近似海森矩阵,形成稀疏线性方程组并利用稀疏求解器(如 PCG、CSparse)求解增量更新。

3. 常用算法与求解框架

类别 代表算法/库 关键特点
非线性最小二乘 高斯‑牛顿、Levenberg‑Marquardt、Dog‑Leg 通过梯度和二阶信息快速收敛
稀疏线性求解 PCG、Cholesky、CSparse、Eigen 利用图的稀疏结构降低计算复杂度
开源框架 g2o、Ceres Solver、GTSAM、iSAM、Kimera 提供统一的顶点/边抽象、自动求导、增量式优化等功能
增量/分层优化 iSAM2、Kimera‑VIO 支持在线 SLAM,实时更新图结构
分布式/并行 基于 GPU 的稀疏求解、分布式图优化平台 处理大规模、多机器人场景的计算需求

4. 主要应用领域

  1. 机器人定位与建图(SLAM):位姿图(Pose‑Graph)和因子图(Factor Graph)是 SLAM 中最典型的图优化实例,能够在大量里程计、视觉、激光测距等约束下统一求解机器人轨迹和地图。
  2. 计算机视觉:结构光束平差(Bundle Adjustment)用于多视图重建和相机标定,同样建模为稀疏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3. 网络与交通优化: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网络流、旅行商问题等传统图算法属于图优化的离散子类,广泛用于物流、交通调度和通信网络设计。
  4. 深度学习模型图优化:在计算图层面进行算子融合、子图变换等,以降低推理时的计算和内存开销,提升模型运行效率。
  5. 多机器人协同:跨机器人测量约束形成的大规模稀疏图,可通过分布式图优化实现全局一致的位姿估计。

5. 关键技术挑战

  • 规模与稀疏性:随着节点和约束数量增长,线性求解的规模会急剧扩大,需要高效的稀疏求解器和分层/增量策略。
  • 非线性与局部最优:非凸误差函数可能导致收敛到局部最优,需良好的初值和鲁棒核函数(如 Huber、Cauchy)来抑制异常观测。
  • 实时性:在线 SLAM 要求在毫秒级完成一次优化,挑战在于快速构建和求解稀疏系统。
  • 分布式协同:多机器人或云端场景需要在网络延迟和带宽限制下保持图的一致性和同步。

6. 最新发展趋势

  1. 增量式与分层优化:iSAM2、Kimera‑VIO 等框架通过因子图的增量更新和分层求解,实现了毫秒级的实时 SLAM。
  2. GPU/并行加速:利用 CUDA/ROCm 对稀疏线性求解进行并行化,显著提升大规模图的求解速度。
  3. 深度学习与图优化融合:将学习到的先验(如特征匹配置信度噪声模型)嵌入因子图中,或使用图神经网络直接预测优化步长,实现端到端的可微分图优化。
  4. 分布式图优化平台:基于 ROS 2、ZeroMQ 等中间件的分布式求解框架,支持跨机器、跨数据中心的协同优化。

总结
图优化本质上是把复杂的约束关系抽象为图结构,再通过数值优化技术在稀疏线性系统上高效求解。它在机器人 SLAM、视觉重建、网络规划以及深度学习推理等众多领域发挥核心作用。随着计算硬件的提升和学习方法的融合,图优化正向着更大规模、更高实时性和更强鲁棒性的方向快速演进。

来源:www.aiug.cn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