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指(Endophora)

内指Endophora)概念概述

内指是语言学中指称现象的一类,指代的对象全部来源于同一篇文本内部,而不是说话者或听者所处的情境之外。换句话说,内指的指称词(如代词、指示词、替代词等)其所指的先行词或后续词必须在当前的书面或口头文本中出现。

“内指(Endophora)指的是表达式从文本内部获取指称的现象。”

1. 与外指(Exophora)的区别

  • 外指:指称对象位于文本之外,需要依赖说话情境或现实世界的共同知识才能确定。例如单独出现的 “他” 若没有前文或情境信息,则属于外指。
  • 内指:指称对象已在文本中出现,读者仅凭文本即可解析指代关系。

“如果‘She was lying on the beach’单独出现,则属于外指;若前文已有‘Sally’,则‘She’为内指。”

2. 内指的内部分类

内指是一个总括概念,下分两大子类(Halliday & Hasan 1976):

子类 含义 示例
前指Anaphora 指向前文已出现的成分 “I saw Sally yesterday. She was lying on the beach.”(“She”指代前文的 Sally)
后指Cataphora) 指向后文即将出现的成分 “When he arrived, John was already waiting.”(“he”指后文的 John)

“内指包括前指(Anaphora)和后指(Cataphora)两类。”

3. 内指在文本衔接中的作用

  1. 实现文本连贯:通过内指,文本的不同句子或段落能够相互呼应,形成语义上的连续性。
  2. 避免重复:使用代词或指示词代替已出现的名词,提升表达的简洁性。
  3. 增强可读性:读者只需在文本内部寻找先行词即可理解指代关系,降低理解负担。

“内指是文本内部的指称,帮助把文本各部分连接在一起,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

4. 常见内指形式

形式 说明 示例
人称代词(he, she, they) 替代已出现的人或事物 “Mrs. Claire has done her work. She prepares to go home.”
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 通过空间或时间指示文本内部的元素 “The experiment was successful. This result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所有格代词(my, your, his, her) 表示所属关系的指称 “John lost his wallet.”
省略(ellipsis) 省去已知信息,读者从上下文补全 “Did you finish the report? – Yes, [I did].”(省略动词)
替代(substitution) 用同类词替代前文词汇 “The first solution was efficient; the latter was even better.”

5. 内指研究的主要文献与观点

  • Halliday & Hasan (1976):首次系统提出内指概念,并将其划分为前指与后指。
  • Huddleston & Pullum (2002):倾向使用“前指”一词来统括内指的全部形式。
  • Khofidoh (2017):指出内指是文本内部指称的总称,强调其在语篇连贯中的核心作用。

“内指被视为文本内部的指称,涵盖前指和后指。”


6. 小结

内指(Endophora)是指在同一篇文本内部进行指称的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前指(Anaphora)‍和后指(Cataphora)‍两类。它通过代词、指示词、所有格、省略、替代等形式,实现文本的衔接、简洁和可读性。在语言学研究和写作教学中,理解内指的机制有助于提升文本的连贯性和表达的精准度。

来源:www.aiug.cn
声明:文章均为AI生成,请谨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